加载中......

科技英才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技英才

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

发布时间:2012/6/13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大小:

                            引言:每天干活 自有收获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每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都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执着于自己的事业,献身于自己的事业。虽然拥有一系列光环,但已届花甲之年的王钦敏仍旧固守着“每天每时干活”的人生信条,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辛勤耕耘,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人格的执着,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在人生旅途中留下了一步又一步坚实的脚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与众不同的业绩。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王钦敏出生于福建省著名侨乡——福清市的龙田镇。其父亲王马可是当地的著名牙医,以其精湛的医术、美好的医德和乐善好施赢得了乡民们的敬重,也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年幼的王钦敏。王钦敏自幼熏陶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乡镇朴实民风之中。他从小办事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勤于思考,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学校名列前茅、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在福清三中完成初中学业后,王钦敏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福清一中高中部。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祖国大地,王钦敏的学业也被迫中断了。本着不浪费时间的执着,“文革”期间他自学了哥哥留下的师大中文系的大多数课本和相关读物,还做了读书笔记。相当一段时间,他是“目标算不了什么,运动就是一切”格言的追随者,还带着两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同乡学生花两个多月时间从北京出发全程徒步经河北的石家庄、山西的大寨、河南的七里营人民公社和花园口、湖北武汉到湖南的岳阳楼和韶山。
  1969年,21岁的王钦敏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革命”的号召,作为知青来到福建省古田县一个仅有20多人的自然村插队落户,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村庄坐落在山坳里,远离城镇,几乎与世隔绝,连购买火柴、酱油都得走近十里的山路。有一次,王钦敏晚上出去办事,不巧手电筒坏了,他只得在石阶上手脚并用,臀部贴地,一路滑着、挪着到山脚。王钦敏在小山村里经历着一个又一个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寂寞山村生活,经受着单调而漫长的每日耕田、挑担、砍柴、挖渠等艰苦的山村劳作的磨练。在五年艰苦的乡村生活环境中,王钦敏充分利用空闲和晚上的时间,读一切可以找得到的书籍。例如在此期间,他花了大约八个月时间研读了厚厚的《资本论》,并做了笔记。王钦敏说,在当时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并不是因为什么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只是执着于一种阅读的习惯和嗜好,觉得这是当时应该做的事,不能白白地荒废时间。这一段艰苦的经历成为了王钦敏心中刻骨铭心的回忆,而正是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文字表达、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的功底。同时,更重要的是练就了他踏实苦干、坚忍不拔和遇到困难不回头的品格。

从插队知青到专家学者

  1974年,王钦敏从插队山区被推荐到福州大学矿冶系地质专业学习。身为工农兵学员,他明白此次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格外地珍惜,发奋苦学。1977年,他留校担任构造地质学和地质力学课程教师并参与相关科研活动;次年,在带领毕业生论文的野外实践中,以他练就的毅力连续三个月在强伽玛射线的铀矿坑道中每天工作8——9小时,摸清断层控矿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成功预测一潜伏大矿体,后得到钻探证实。
  1984年,王钦敏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出国留学。他通过考试,在一百余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许氏奖学金的第一获得者(每年只资助一人),开始了他在异域他乡求学奋斗的旅程。当时已经36岁的王钦敏却要从学生做起,攻读帝国理工学院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科学硕士学位。英国的研究生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国内学的一套应试教育经验和死记硬背方法根本用不上。另外,当时国内外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差别相当大,该补习的东西数不胜数。他每天学习不少于14个小时,没有娱乐、没有旅游,在苦行僧般的“修炼”中,“以爬的姿势实现了飞的速度”。王钦敏十个月通过了研究生的全部课程,一年拿下了帝国理工科学硕士和DIC学位。他的勤奋和努力,赢得了英国学子的赞许,称其为“Hero!”(英雄)
  1985年,王钦敏开始攻读帝国理工学院板块理论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由构造地质学转向板块理论,主要利用卫星遥感、空间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技术研究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板块运动和成油盆地形成机理。王钦敏瞄准了塔里木盆地这块土地,希望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的大西北油田开发服务。当时,国际上对中国西北是否有油气资源的争论很大,远在英国的他却毅然把课题选在了中国的大西北。
  四年里,他历经千辛万苦,跑遍了祖国大西北的高山荒漠,收集了许多实地数据,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好几次经费不足,他就向亲戚借钱自费前往大西北进行科学考察,包括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天山山脉等。日子艰苦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经历过插队艰辛生活磨练的王钦敏却非常轻松地说:“这是一段充满探险乐趣的经历,很有意思。”
  1990年王钦敏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找工作的条件是:哪儿有和中国合作的项目,他就到哪儿去。在国外15年中,王钦敏大部分时间花在参与中国—英国和中国—日本多项科技合作项目的研究和组织工作中。此外,王钦敏先后参与和组织了日本—美国、日本—加拿大地球观测系统与国际环境变化的研究,日本——沙特遥感石油资源探测工作,日本—埃及空间考古学研究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他说:“中国人在海外常被当二等公民看待,一要有骨气,二要有实力,才会真正被人看得起。”所以他在地球科技界依然很受尊敬。1996年,王钦敏被聘请兼任日本地球科学技术推进组织的主任研究员(为最高技术职称),作为一个非日籍人士得此职位在日本是十分罕见的。同样,在日美合作开展全球环境变化的重大项目中,王钦敏被委派为日方的三个统筹人之一,负责卫星对地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学术能力及令人钦佩的人格,日本人不可能让一个外姓之人与美国人打交道。
  1999年1月,在日本事业如日中天的王钦敏毅然决定举家回到祖国工作。他的回国举动令日本同行大为吃惊,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日本的高薪和要职都留不下这个中国人?王钦敏却认为这是自己理所当然的选择,他说:“在日本再好,终究是为别人干活,祖国才是我的根。”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这是诗人艾青的一句名言。王钦敏的出国与回国正是走对了这紧要的两步,他的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发展壮大始终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从“数字地球”到“数字福建”

  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讲演,提出把地球上的信息按空间位置加以整理,使之数字化、可视化和网络化,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球信息模型,以便于通过网络相互查询协作,共建共享。同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接见部分两院院士时就提出要重视“数字地球”的发展;2000年,他又将“早日实现‘数字中国’,争先抢占技术产业和经济制高点”作为我国走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2003年,胡锦涛同志又作出了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指示。
  1999年,王钦敏回到福州大学不久就向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用“数字地球”模式建设“数字福建”的建议书,马上得到习省长的认可,并亲自担任“数字福建”领导小组组长,任命常务副省长任“数字福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钦敏任副主任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同时还为王钦敏发挥专长为福建省信息化服务创造了良好体制机制氛围和技术开发条件。八年来“数字福建”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工程环环相扣的原则,开展信息资源、传输网络、信息化标准规范、信息安全、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和信息应用工程系统建设,成为建立集约化、低成本、可共享和可持续区域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模式。仅统筹规划的省—市—县三级政务网络建设一项即为三级政府节约财政投入6-7亿元;又如,统筹规划的政务网网络安全方案,包括统一设计的网络安全监控、涉密子网、身份认证、安全测评、安全备份中心和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保障了政务信息共享安全,避免了大量的低水平建设和重复投入,节约了数亿元的财政投入。王钦敏说:“日新月异的信息影响范围远超过技术和经济范畴。信息化涉及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比工业化更具扩散性和全球性。它一是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公共服务方式的革命;二是带来了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从社会和文化上说,它又是新世纪的一场意义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2004年,欧盟与科技部的“龙计划”在厦门召开专家论坛,王钦敏在会上做了“数字地球”和“数字福建”的主题演讲后,欧洲宇航局的一个高级官员说:“想不到我们还在讨论概念阶段的事,你们已经实践四年了,而且干的这么好。”

从学者到管理者

  王钦敏回国后,还致力于国家级国土资源和海洋遥感监测领域的规划和研究工作和研究生培养,以及中国—欧盟,中国—日本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和环境变化监测等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和研究。回国后在各类刊物累计发表论文54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海洋局二等奖一项和中国侨联新侨成功创业人士称号等。为推动我国及福建省的地球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化工程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贡献。
  认真和勤劳是王钦敏的处事特点,承诺下的事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力争做好。1999年回国时他创办了只有5个成员的福州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如今已发展成近200人的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拥有两个博士点和两个硕士点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累计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66名,工程硕士研究生约100名。王钦敏还先后担任了福州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兼信息学院院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兼省科技厅厅长等行政职务,加上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带博士生,工作量可想而知。以他的话说:诀窍是“四不——没有——不放假、不打牌、不唱卡拉OK、不浪费时间;没有时间锻炼”。
  2002年4月,王钦敏当选为致公党福建省第六届委员会主委;同年12月王钦敏当选为致公党中央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次年3月,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2007年12月,在致公党第十三届一中全会上,王钦敏当选为新一届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2008年3月,兼任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年届花甲的他开始新一轮人生跨越。
  在谈到回国近十年的工作,王钦敏平和的眉间似乎也有了几分飞扬的神采。虽然回国后的他,因为手头繁复的工作已养成了在凌晨一点钟上床睡觉的习惯,而且收入还远不及在日本工作时的报酬,但他对此无怨无悔。王钦敏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为参政议政服务和为年轻人开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继人才,为祖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阅读:

去年福建新增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金 2.14亿 2014/2/17

院领导刘群英出席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主任会议 2014/1/3

院领导薛卫民出席十一届省政协第七次主席会议 2014/1/3

院领导薛卫民出席八届六次主委、五次常委会议 2013/7/29

全国政协副主席、院领导王钦敏到山东省调研 2013/5/12

今日推荐

闽科技院协办“重温新中国史一一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展”在福建隆重开幕

闽科技院协办“重温新中国史一一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展”在福建隆重开幕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喜报!闽东南科技院组织科教助学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首届“福建慈善奖”

法人科特派,着力推进古田县闽台种养生态循环科技产业基地

关于组织参加首届“福建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的公示

福建省“百侨百企科教助学关爱成长行动”启动

我院专家成员再赴南平开展“扶贫助学”

我院组织开展“科技扶贫、济困助学”活动

新闻图片

闽科技院协办“重温新中国史一一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展”在福建隆重开幕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喜报!“百侨百企科教助学关爱成长行动”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首届“福建慈善奖”

福建科技产业网 2012-2015  主管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福建省东南科技产业开发研究院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北环西路66号省边防瑞景大厦2101  邮编:350001  E-mail:fjkjcy@163.com
电话:0591-63127060 83155072 87895065 传真:0591-87895065  闽ICP12009678号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