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创意文化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创意文化

厦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渐入佳境

发布时间:2012/12/19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大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同时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推动文化繁荣,还有利于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2月11日下午,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第四次会议召开,总结第一阶段工作情况,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议要求,厦门市各区、各部门要凝聚共识,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发挥厦门龙头示范作用的重要抓手和增进两岸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统筹规划,逐项落实,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闽南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努力开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新局面,让市民更多地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实实在在受益。

  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由此掀开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的新纪元。作为试验区核心区之一的厦门市,于2008年9月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工作分三阶段实施。在没有任何可参照模式的情况下,厦门市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经过5年多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文化生态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以点带面

  探索整体保护模式

  11月13日晚, 厦门市首届高甲戏传承培训班正式开班,首批招收学员65名,授课老师邀请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晶晶、陈炳聪等担任。

  这是今年6月7日才成立的厦门市天福兴高甲戏传习中心,为继承和发扬高甲戏这一古老的闽南剧种迈出的重要一步。此次高甲戏培训班创新方式首次以高校为依托、以传承人为中心,将传统文化生态建设与高校资源、市场资源相结合,培养基层年轻戏迷,推动高甲戏薪火相传。

  “传习中心的建设,只是我们探索的文化保护模式之一。”厦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云丽说,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为避免走弯路,经过研讨,厦门决定通过实施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保护区的发展。

  摸清家底,特别是完善非遗名录体系,是做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迄今为止,厦门市已拥有世界人类“非遗”名录1项(中国南音)、国家级名录11项、省级名录17项、市级名录25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0人、省级传承人36人、市级传承人62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也将在今年适时公布。

  在深入调研和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厦门市确定建设14个保护试点、26个“非遗”项目传习中心和3个闽南文化传承展示区。其中,14个试点单位的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每个试点都确定了责任人,并订立了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公约,目前已有10个达标的试点单位已被授牌;传习中心建设分市、区两级同时进行,厦门市先行挑选了保护条件相对较好的16个项目建设传习中心,传习中心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9家达标的传习中心已被授牌。

  根据计划,厦门市还将继续加强保护试点和传习中心建设,以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理念打造部分试点项目,确保全市“非遗”项目50%的传承人拥有自己的传习中心,尤其要重点推动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学校建立传习中心,各区至少要推动在1到2个学校建立传习中心。

  李云丽说,厦门市将通过加强保护试点、传习中心的建设,点线面结合重点保护,逐步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整体性保护的模式和方法。

  进校普及

  修复文化语言环境

  每周二下午,厦门公园小学4楼的大厅总能不时传来清脆的歌仔戏唱腔。这是公园小学开设的歌仔戏兴趣课程,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青年演员、歌仔戏传承人曾宝珠授课。

  除了歌仔戏外,公园小学早在一年前就确定了“闽南文化进课堂”的主题,先后在音乐、美术、地方综合实践等课程中融入闽南文化内容。这些举措正是厦门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学校的基础教育相结合的一个缩影。

  “保护和弘扬闽南文化,必须先恢复闽南的语言环境。”李云丽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非遗”有许多项目都依托于闽南方言,因此,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从娃娃抓起”,是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的一项基础内容。

  为此,厦门市着重抓试点学校、课本教材、师资培训等三方面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已编写了三本《闽南方言与文化》乡土教材及一本教师参考用书,并附标准读音的光碟和动漫DVD,在10所幼儿园、18所小学共405个班进行推广。此外,还在全市幼儿园和大中小学分别选择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基地,开展闽南民歌、童谣吟诵、演讲比赛。根据计划,到2015年,“闽南方言与文化进学校”要推广到厦门市100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并逐步推广到厦门市2000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

  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第二阶段建设中,厦门市还将组建以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表演团每天定时表演。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逐步形成有利于闽南文化保护的语言环境。

  活态传承

  提升群众文化自觉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几天,厦门街头巷尾骰子声响此起彼伏,这就是厦门特有的岁时风俗——中秋博饼。

  据说,“博饼”一度被认为是赌博陋习,直到评审专家们亲临厦门体验全过程,才悟出中秋博饼是健康积极的游戏,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博饼已成功跻身“国遗”名录,厦门甚至还公开举办博饼节。博饼习俗也在众商家的公开推动下“南征北战”,甚至传至北京、上海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

  在李云丽看来,官方与民间对“博饼”态度的转变,正说明了厦门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在不断提升。

  “如果厦门群众因对闽南文化不了解,从而产生不认同、不自信,那闽南文化保护就很难。”李云丽说,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的重点在生态,难点也在生态,而活态传承是文化生态最好的保护方法。

  为了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在文化环境、文化生态上探索出新路,厦门市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重点注重恢复传统民俗节日,复苏民俗环境,以期通过群众积极的文化参与,恢复原有的文化生态,进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探索活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新机制。

  目前,海沧区2004年开始打造的“保生慈济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8届,每届都有近10万人参加;湖里区自2008年成功举办了五届“福德文化节”;集美区着力打造“集美端午龙舟文化节”的嘉庚文化品牌;思明区已举办了五届“郑成功文化节”;同安区于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孔子文化节”,并举行两岸联合祭孔大典,影响不断扩大。

  让民众参与提升文化认同,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民保护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的文化概念。除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外,厦门市还编印了《厦门市公民文化手册》,近5万字的内容涉及闽南习俗、方言、历史文化等,还配有200多幅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厦门公民“应知应会”的文化常识。根据计划,第二阶段力争将《厦门市公民文化手册》列入义务教育乡土教材,并将手册制作成电子书、动漫等形式进行宣传,还将在翔安新圩镇的中心地带建设闽南文化博物馆(市级馆),并委托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编写《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写出版《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年鉴》,筹备出版《文化生态保护》杂志。

  立法保护,让文化保护有法可依,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则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根本保障。李云丽透露,厦门将加快推进法规建设,目前《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和《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已完成初期调研报告,力争在第二阶段工作中完成制定,争取成为我省第一个出台“非遗”和文化生态保护法规的城市,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阅读:

第五届海峡两岸经典文化推广会演台中登场 2014/5/28

省政府部署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2014/5/28

省直文化系统推出百场文化活动 2014/5/28

从深圳文博会看福建文化产业发展 2014/5/21

首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落幕 2014/5/21

今日推荐

闽科技院协办“重温新中国史一一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展”在福建隆重开幕

闽科技院协办“重温新中国史一一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展”在福建隆重开幕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喜报!闽东南科技院组织科教助学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首届“福建慈善奖”

法人科特派,着力推进古田县闽台种养生态循环科技产业基地

关于组织参加首届“福建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的公示

福建省“百侨百企科教助学关爱成长行动”启动

我院专家成员再赴南平开展“扶贫助学”

我院组织开展“科技扶贫、济困助学”活动

新闻图片

闽科技院协办“重温新中国史一一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展”在福建隆重开幕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喜报!“百侨百企科教助学关爱成长行动”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首届“福建慈善奖”

福建科技产业网 2012-2015  主管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福建省东南科技产业开发研究院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北环西路66号省边防瑞景大厦2101  邮编:350001  E-mail:fjkjcy@163.com
电话:0591-63127060 83155072 87895065 传真:0591-87895065  闽ICP12009678号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