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科普创新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普创新

一个边疆小所的“群狼战术”

发布时间:2011/1/18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大小:

   坚定不移谋创新·文化

    发挥团队优势,实施群狼战术

    发扬“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的传统

    坚持“团结、开拓、奉献、创新”为内涵的“生地精神”

    坚定“知识创新,报国报民”的信念

    3月22日,在中科院召开的创新文化建设会议上,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简称新疆生地所)是作经验介绍的先进单位之一,研究所党委书记田长彦研究员的发言颇为引人瞩目。

    3月31日下午,记者在田长彦的办公室,见到他刚领回来的“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的牌匾。

    采访话题,从“群狼战术”说起。“一只狼并不可怕,一群狼连狮子都害怕。像我们这样的小所、弱所,要发展,必须发挥团队优势,实施群狼战术。”

    新疆生地所从一个边疆小所,何以成长为一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知名研究所?

    田长彦一语中的:我们坚持“团结、开拓、奉献、创新”为内涵的“生地精神”,发扬“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的传统,坚定“知识创新,报国报民”的信念,坚持核心价值观,发扬研究所文化,打造出一支能打大仗、硬仗,敢于攀登科技创新高峰的科研团队,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创新跨越之路。

    凝炼精神 传承文化

    对新入所职工、研究生进行一周入所教育,成为所里雷打不动的规矩。“生地”精神教育是入所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

    一位研究生在入学教育笔录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老一辈科研人员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艰苦奋斗,什么是科研人员所应具备的,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好多,懂得了自己如果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所付出,必须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去生存,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建所初期,所里只有两名科研人员,科研基础设施极度缺乏。面对沙漠、戈壁、盐漠、山地,研究所各族职工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惧艰险,迎难而上,以新疆开发为己任,倡导无私奉献,创科研佳绩,促人才成长。

    首批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也给这支科研团队的文化注入了灵魂。

    上世纪80年代,研究所前身之一的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首次提出“生土精神”,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献身边疆”;另一个前身新疆地理研究所,提出了“地理所风”,即“团结、民主、勤奋、务实、精研、创新、拼搏、奉献”。

    1998年7月,新疆生土所和地理所联合重组为新疆生地所。经过全所职工认真讨论,所里决定将研究所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炼为“团结、开拓、奉献、创新”的“生地精神”,并进一步继承发扬了“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坚持和发展“知识创新,报国报民”的信念。

    所里着手将创新文化和精神文明、科学传播相结合,建立创新文化建设机制、培育创新理念、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氛围。研究所把文化理念逐渐扩展到研究所各研究室,形成了个人价值观与研究所的发展、新疆的发展大融合。

    田长彦把研究所的文化理念形象地归结为“三个一”:凝聚一种精神——团结、开拓、奉献、创新的“生地精神”;坚持一个传统——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培育一种理念——发扬奉献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坚持科学精神,培育团队作风。

    在50年漫长的创业过程中,新疆生地所能成为新疆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一支主导力量,创新文化建设功不可没。

    依章治所 以德兴所

    为将以“生地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文化建设贯穿于研究所发展的全过程,所里创新制度建设,坚持以德兴所,实行依章管所,强化规范管理,将所有工作和言行,置于有效的制度管理之下。

    联合重组以来,所里相继制定了155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特别是与职工最密切、最重要的一些规范,所里用简要的文字编辑成《员工手册》,发到每位职工手中。

    所里建立了制度执行研究小组,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利用所网站和公示墙,实行所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在年度考核中,将过去单述评功摆好的个人评比,改为凡在创新与贡献上有突出贡献者都有可能获“创新贡献奖”,彻底改变了过去轮流坐桩的评比做法。

    所里把党支部建在室处,10个党支部的支部书记绝大多数由各处室、部门负责人担任。全所180多名党员成为践行“生地精神”的中坚力量。

    自确立“生地精神”以来,所里各届领导班子都自觉践行研究所核心价值观,廉洁奉公,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获得了职工的信任;领导班子带领全所各族职工实现创新跨越,实现研究所向“建成特色鲜明,在国际干旱区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内一流研究所”和“立足新疆,面向干旱区,引领中亚”的成功转化。

    从“艰苦型”转向“创新型”

    田长彦介绍说:“1998年,所里经费人均不足5万元,已有的8个野外站,没有车辆,科技人员外出调查、观测,主要靠两条腿。那段时间,我们报送各种材料,都是指定的以艰苦奋斗的事迹为主。”联合重组以来,所里在中科院多次会议上,介绍的多数是所里创新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这种变化是明显的,可以说是创新文化建设激发创新活力一个例证。

    在培养人才问题上,所里将自身培养为主,转变为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在培养上,大力发展学位教育,每年招收的硕士生、博士生的人数分别在60人和30人以上。

    2010年,研究所在读研究生数达342人,其中博士生142人。在职员工具有博士学位的122人、硕士学位的42人。在吸引人才上,所里按照“不求占有,为我所用”的方针,实行固定队伍、流动队伍和聘用队伍“三结合”,大大提高了科研实力。如今,在职人员与流动人员的比例达到近1∶2,总人数超过千人。此外,所里还充分利用“西部之光”计划、研究所“绿洲学者计划”等,资助200多名科研人员搞科研。

    立足新疆,面向中亚干旱区,面向世界前沿,不仅在新疆跨越式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育、绿洲可持续发展、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还广泛深入地开展同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在研究所学科领域建设上,将干旱区生态学、干旱区环境学和干旱区地理学作为着重发展的三大领域,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成立了绿洲生态与绿洲农业研究室、荒漠环境研究室、区域发展研究室、生物多样新研究室、空间对地观测与系统模拟研究室,着重建设以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合理布局野外观测和试验站。

    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前,该所虽然获得奖项的数量并不少,但是主要是低等奖项。从2001年至2010年,该所获奖5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项,包括全国十大科技进展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省部奖48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突出贡献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

    一个边疆小所,已经从“艰苦型”转向了“创新型”。(记者 朱彤)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阅读:

我省拟立法确定社科普及宣传周 2014/5/28

科技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推进五项工作 2014/2/26

粮食安全保障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之三 2014/2/26

我省探索新机制,让创新团队和人才乐于来 2014/1/3

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网络数据提交量我省居全国第三 2013/10/24

今日推荐

闽科技院协办“重温新中国史一一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展”在福建隆重开幕

闽科技院协办“重温新中国史一一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展”在福建隆重开幕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喜报!闽东南科技院组织科教助学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首届“福建慈善奖”

法人科特派,着力推进古田县闽台种养生态循环科技产业基地

关于组织参加首届“福建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的公示

福建省“百侨百企科教助学关爱成长行动”启动

我院专家成员再赴南平开展“扶贫助学”

我院组织开展“科技扶贫、济困助学”活动

新闻图片

闽科技院协办“重温新中国史一一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展”在福建隆重开幕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沈新榕一行赴连江县透堡镇调研农业产业科技

喜报!“百侨百企科教助学关爱成长行动”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首届“福建慈善奖”

福建科技产业网 2012-2015  主管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福建省东南科技产业开发研究院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北环西路66号省边防瑞景大厦2101  邮编:350001  E-mail:fjkjcy@163.com
电话:0591-63127060 83155072 87895065 传真:0591-87895065  闽ICP12009678号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